怕她恨你?”
九鲤蠕动两下嘴唇,道:“你别在这里挑拨离间,我可不吃这套。我和沅公主井水不犯河水,她恨我做什么?”
“好个井水不犯河水——你敢是忘了,你们眼下不是正查她和她的驸马爷?”
九鲤一时哑口无言,只怕她是陈嘉派来刺探消息的,多说多错。谁知她又笑道:“倒也不怕,别看这些人身份了不得,却不过是些外强中干的,不中用。”
这话有些意思,九鲤窥着她,忽然想起她是从前太子府里出来的舞伎,想必见多了这些皇亲贵胄。九鲤定一定神,试探道:“昨日傍晚我在街上看见一个人,穿男装,戴斗笠,瞧背影有些像你。”
青雀不慌不乱,“是么?你别是眼花了。”
看她神色如常,倒像是自己真看错了似的,九鲤也没看真,不敢妄断,只得在心里默默揣测她与陈嘉背后的目的。
一时李妈妈捧了茶来,青雀眼不看她,只管呷了口茶,起身在屋里慢慢打量,嘴里嘀咕着,“也不知庾先生几时回来。”
哪晓得这时候庾祺正及至城东芦苇坡脚下不远,仰头一看,隐约可见望日亭,不见望峰寺。不过望峰寺下来,只此一路,不论离寺去往何处,都得从此处经过。此处恰好是个岔路口,东西可通附近几处村庄,向西通向城内市集,因此这路口搭着一处大木亭,亭内是一间乡野茶社。
这茶社设着四张桌子,见张达占着角落一张,一壁呷茶,一壁东张西望。庾祺一径朝那桌走去,将一团荷叶包的东西丢在桌上,“想你没地方吃饭,路上给你买的。”
张达乍惊乍喜,忙将几张荷叶打开,里头是只烧鸡,便唤来茶社伙计帮忙蒸热,又要了一壶酒,打发伙计去了,和庾祺笑道:“先生怎么来了?我办事您还不放心?”
“不是不放心,鱼儿进宫去了,我在家也是闲着,就过来了。”庾祺朝芦苇坡那条路望去,“没看见什么?”
伙计抱了小坛酒来,张达摆手叫他去了,一面往碗里倒酒,一面摇头,“我在这里坐了有三个时辰了,往城里去了二十四个人,往西去了十三个人,就是没见那望峰寺的和尚!按先生所说,他们若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,只怕趁天不亮就办了。”
庾祺笑道:“他们要进城,就须得天亮。”
“您怎么肯定那几个和尚有鬼?”
“我只是猜测,等猜对了,我再和你说缘故不迟。”
少顷伙计将那只烧鸡蒸热了拿来,张达扯下一条腿来,正啃到一半,忽见芦苇坡山路上蜿蜒行来辆驴车,车上搭着好些草料,一个穿灰僧衣的年轻和尚在前头拉着驴,看模样是要去城中卖草料。庾祺只等车往城内方向拐了弯,走出去好一截,便拍拍张达,示意跟上。
张达忙用荷叶包好了烧鸡,一路走一路吃。二人径跟进城来,和尚到集市却不停歇,仍旧赶路,直将驴车赶至一户人家后门。开门的是个壮汉,与和尚来回两趟,就将草料底下藏的两口大箱子搬进门内。
“那草料底下还真藏着玄机啊。”张达连声咂舌,藏在人家院墙底下,眯着眼朝对过死死盯着,“先生您说,那箱子里是些什么要紧东西?那汉子又是什么人?”
庾祺远远看着那汉子家的墙头递个眼风,“看那墙上堆的木材和桨,大概是户跑船的人家,箱子里头大概是欲送出京的财物。”
“财物?”张达扭回头,“和尚这么有钱,整整两大箱财物?”
庾祺笑笑,“恐怕这只是一鳞半爪。”
说话间,趁那和尚赶着驴车走了,二人朝对过走去。敲几下门,须臾那壮汉便折来开门,上下打量二人,“你们是谁啊?”
庾祺笑问:“敢问你这里可有船出京?”
壮汉道:“我家的船不出京,只是条渡船,从前面小码头渡去离京的大码头,你们要出京,得到大码头上另找客船。”
庾祺笑道:“我们不出京,只是有些货物想找船带去南京,不知你可有相熟的船?”
壮汉侧身一让,“进来说吧。”
甫进院,张达就看见屋檐下那两口髹黑大箱子,皆挂着两把大锁。他看一眼庾祺眼色,便朝这壮汉呵呵一笑,“才刚瞧见有个和尚从你家门里出去,怎么,和尚也托你送东西?”
汉子亦笑,“那是城外望峰寺的僧人,他们的住持当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,和灵隐寺的僧人常有往来。住持要将一些泥塑的佛像送去杭州灵隐寺请大法师开光,所以近两月常托我找去杭州的客船。你们就放心吧,客人托我的东西,我还从没有丢过坏过,你们瞧,只要装了箱,我连看也不看,管它是什么,我可不贪
你们的。”
张达笑呵呵走到两口箱子前,“你不看,我们可要打开瞧瞧。”
这汉子脸色一变,忙跑上前来拦着,“你们是什么人?!凭什么无端端开人家的箱子!要是主顾少了什么,谁赔?!”
庾祺摸出令牌缓步上前,“我们是皇命钦差,正在调查望峰寺,须打开这箱子瞧瞧,你放心,不关你

